(资料图片)
□蒋璟璟
5月7日,广州铁路公安局衡阳公安处证实,网传5月4日晚K435次列车上一男子被人持刀杀害一事属实,且凶手有案底。警方知情人士告诉记者,“2014年和2017年(凶手)曾两次持刀伤人,2010年和2011年曾两次被强制戒毒。”“凶手使用的凶器是一把小刀”。对此,受害者家属质疑,“为什么持刀者可以携刀上车?”5月8日,记者从中国铁路12306相关工作人员处获悉,目前上述事件,铁路方正在进行调查。(中新社)
火车上的命案,似乎已多年未有。鉴于此,也就不难理解,本案发生之后网络舆论的巨大震动。应该说,本案的犯罪事实、犯罪情节都很明确,主要的疑问实则集中在动机和凶器两个方面。凶手为何行凶?刀具何以能上火车?这两个关键问题的答案,不仅事关此事善后过程中各方具体的责任分配,对后续维护列车乘客安全,更是有着堵漏的参照意义。公众普遍关心的是,这一极小概率的偶发凶案,是不是暴露了某种一般性的安防漏洞?
警方透露的消息是,“凶手使用的凶器是一把小刀”;受害者则宣称,凶器是一把长达18公分的刀具。而根据国家铁路局、公安部的规定,“自2022年7月1日起,刀刃在6厘米以内的可携带上火车。”所以,真正需要追问的是,本案中凶手使用的刀具,除了刀柄、刀把之外的刀刃部分,是不是在6厘米以内?若是超出了这一标准,那么很显然,进站安检环节存在严重过失,相关工作人员难辞其咎、理应担责。
量清楚刀刃有多长,并不是一件难事。我们也相信,随着警方的调查深入,这一关键细节信息将会很快公布。与之相较,更为扑朔迷离的,或许还是“犯罪动机”。凶手到底为什么会痛下杀手?是蓄意谋杀、寻仇报复、激情犯罪又或是随机的无差别伤害?本案之所以匪夷所思,就是因其严重违背了常识常理。我们知道,火车上其实很少发生凶案。由于车厢的公共性、封闭性与全监控覆盖,一旦有人行凶,基本没有逃脱可能。本案中,堪称自投罗网式的凶杀,残忍而诡异。
火车上,口角冲突乃至拳脚相向,时有发生。但是,由于乘务人员通常能及时干预、约束,故而很少有事态失控以致酿成血案的。而在最新的这起案件中,一名前科累累的男子带着刀具上车,在开车后不久旋即犯下凶案。在悲剧发生之前,我们是否曾经有机会阻止这一切?在悲剧发生之后,我们又该如何以行动回应社会的关切?在此事引发的热议中,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进站赶火车的遭遇,关于安检的可靠性、严谨性与标准的统一性,亦是疑问颇多。之于此,有关方面确有必要坦诚说明、明确规范、重建信任。
一起惊悚的个案,不免会对大众造成强烈的情感震撼。惊魂未定之际,我们等待着个案真相的水落查处,期待着能有更完备的安防方案以策万全。严惩凶手之外,全流程的复盘与梳理亦不可或缺。此事中,安检环节是否有疏失?如果有,那么理应追责到人,必须举一反三、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