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环球聚焦:跨越300公里,她扎进宜昌大山里……

从省城武汉来到五峰山区,爱心跨越300多公里;从2018年10月至今,坚守持续1500多个日夜,让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的急诊科成功实现了从“过道式”到“智慧式”的蝶变升级。4年多来,她累计接诊治疗门诊患者2300余人次,诊治和指导诊治住院患者8000多人次,陈静以她的大爱无私,托起了山乡人群的生命之舟。


(资料图)

远离武汉300多公里,1500多个日夜的坚守

“作为一名党员,应该身先士卒,让我去吧!”4年前,陈静带着坚定的信念来到单位党委组织部门,以恳切口吻请示道。

2018年10月,湖北省人民医院开始征集医疗队员前往五峰驻点帮扶,拥有多年护管经验的陈静得到消息后主动请缨前往。

从此开始,她在五峰一待就是1500多个日夜。

“我尊重她的决定。”陈静的丈夫是武汉某高校的一名教授,平时忙于教学和科研,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他回忆说,当初听到爱人告知他这个消息的时候,一开始也很惊讶,但一直以来都很理解并且支持她的事业,为能有这样一位独立、优秀的妻子而骄傲。

“为山乡医疗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陈静说,在五峰工作的几年里,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陈静(左三)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病房里查房

陈静参加工作以来,从业已有30余年,她是全省首届急诊专科护士,也是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先后担任过湖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日间病房护士长,还曾被医院外派为护理总监,从业经历在省内急诊救治领域可谓塔尖级别。

说走就走,当年10月,陈静作为省人民医院对口支援五峰人民医院的团队负责人,与4名“高精专”医学博士一起,从武汉赴五峰驻点,开始了对口支援和健康扶贫工作。

来到五峰,陈静身上的担子并不轻松,身兼临床医务工作者、帮扶医疗队队长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的挂职副院长三职,让她倍感压力。

好在陈静拥有多年奋战一线的经验,即使面临多方事务要处理,她也可以做到从容不迫。一场“茶话会”之后,几位帮扶医疗队员之间已经默契地达成了共识,并有了相应的工作计划:下乡调研、宣传科普、入驻科室、开展义诊、开设专科门诊……前期工作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就这样顺利展开。

“我们要主动走出去关心病人、了解病人,而不是一直坐在办公室里等着病人来。”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告诉她,只有真正深入一线,了解当地人的饮食起居和生活环境,积累足够的病历样本,才能真正看准病、治好病。

自2018年陈静作为队长到五峰驻点帮扶,4年里已经轮换了4批帮扶专家,但陈静一次又一次选择了留下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作为大山中的健康守护人,陈静既是见证者,也是建设者。

4年的帮扶经历,让陈静对五峰这个山区小县有了深厚的的感情,除了在工作上竭心尽力帮助五峰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之外,生活中的陈静还是五峰的推广大使,她时常会跟亲人和身边的朋友推荐五峰的好山好水和土家特产。

“智慧急诊”打通大山里的高水平生命急救线

“原来的急诊科就是一条几十米的‘小巷子’,而且科室细分不够科学。”初到五峰的陈静走进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的急诊科,看见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过道”式急诊,病人被送到急诊科简单处理后,就会被转移到楼上的常规诊疗科室,急诊科只是作为一个中转站。

“那时还没有专门的救护车通道,病人被送到医院后只能从正门被转移到急诊。”急诊科护士陈莉向记者介绍说,原先的急诊科除了医生诊室、输液室和抢救室之外,再无其它。

面对这样的情况,陈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决心要帮县人民医院再造一条高水平的生命急救线。

说干就干,陈静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针对门急诊的“老大难”问题进行现场调研,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希望结合县人民医院的实际情况打造出一种门急诊服务新模式。

陈静从管理模式入手,将创新性分区分级管理技术带入临床实际急诊护理中,又对急诊科的布局和就诊流程进行了重新规划,从分诊原则、预检分级标准、人员岗位设置等方面对急诊科各项工作制度和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优化。

陈静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提升培训班上发言

任何破旧立新的改革,起初必然会遇到一些阻力。

“刚开始,大家都不理解改革的意义,因此在这项工作上表现得并不积极。”急诊科主任邹勇回忆说,当时整个急诊科只有13个人,如果要实行预检分诊模式,就必须有一位高资质护士来专门担任“分诊护士”一职,来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判断和分级,同时还要保证原有工作运行不受影响。“新模式下,岗位增多了,而人员数量却还是原来的13人,大家的工作任务更重了,此外还要加班加点学习相关资料,更让大家有了畏难情绪。”

“最难改变的不是基础设施,而是人的观念。”为了拓宽大家的思路和视野,陈静多次带队前往省市各医院参观学习,帮助团队获悉急诊科建设的前沿动态,经过耐心引导和沟通之后,大家逐渐认识到落后的门急诊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在大家齐心协力下,只用了1年多时间,一个全新的“智慧式急诊”破茧重生。

“急诊急救追求一条原则,就是‘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我们早一天改造完毕,也许就能多挽救一条生命。”急诊科护士邓海艳回忆说,2019年全科室几乎全年无休,大家伙儿被她的坚定所深深感染,都跟着她与时间赛跑。

“现在病人一到急诊室,我们只需在电脑上输入各项生命体征的数据,系统就会自动根据一套算法对病人的危重程度进行分级,然后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来合理分配应急医疗资源,避免耽误治疗的情况出现。”急诊科护士长邵先锋说道。

在此基础上,危重患者多学科(MDT)快速救治通道模式也被打造成型,现在已成立了五大急救中心和八大高危病种急救协作流程,有效提高了抢救效率,缩短了抢救时间。

就在“新急诊科”刚刚搭建起来不久,有一天凌晨5点,急诊送来了一名农药中毒的病人。“送到医院时心跳已经停止了。”急诊科护士邓海艳记忆犹新,她说,正是得益于预检分诊和MDT诊疗模式的高效,病人才被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抢救全程在急诊科内完成,而这在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在陈静的推动和帮扶下,近年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急诊科于2019年7月成功获批宜昌市二级医院急诊重点建设专科,抢救人数从2019年的908人次,飞跃到了2022年的1969人次,抢救成功率高达99.24%。

牵线搭桥连通医卫资源造福更多土家儿女

陈静像一根纽带,一头连着武汉,一头连着五峰。

作为援助医疗队队长,陈静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精准对接帮扶需求,提出“组团式”帮扶计划和建议。她积极协调省人民医院多个学科组团深入五峰,精选五峰医疗技术骨干与武汉帮扶专家结对子,手把手开展“传帮带”,让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在五峰落地生根。

在陈静的不懈争取下,2022年5月,“湖北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教研室主任魏捷五峰工作室”“湖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洪莉五峰工作室”先后在县人民医院挂牌,每隔两周都会前来五峰为挂号患者集中开展诊治。

“现在,五峰人民不需出县,即可享受到等同省级三级甲等院的医疗服务。”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曾军说,资金和设备方面的帮扶固然是五峰短时间内实现医疗水平提升的基础,但能够让一批省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汇聚于此前来坐诊,才是造福山区人民的关键。

陈静(中)在医院帮就诊患者“导医”

2021年5月20日,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张戈教授、冀保卫博士、麻醉科张蕾博士3位省城“大咖”同台献技,成功完成了五峰首例多发骶骨囊肿显微切除手术,至今仍在院内传为佳话。

同年4月,一位73岁高龄的食管癌患者入院,因家庭贫困,外加上“慢阻肺”病史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欲放弃治疗。恰在此时,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朱铁源博士与呼吸内科曾少林博士2名对口支援专家来到五峰入驻帮扶,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为其拟定治疗方案,历时近1个月时间,经过5次手术,不仅为该患者切除了癌变组织,也帮其控制了肺部感染。

“对两名专家和全体医护人员表示由衷的感谢,本人的病情现在恢复得很好……”出院后不久,患者王某还为两名专家送来一封手写信笺,用质朴的字迹表达了最真挚的感激之情。

“在陈静的牵线搭桥下,不仅集聚了一批‘离岸人才’前来五峰发光发热,更通过‘传帮带’模式让‘能量’能够传递下去,让‘人才种子’在五峰开花结果。”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院长鲜于文涛说,4年多来,60多名专家先后来到五峰,在他们手把手教学传授之下,五峰本地许多青年人才也很快成长起来。

2021年,一位上山砍柴的农民不小心误伤了自己的胸部,伤口过深导致失血过多,若不立即进行伤口缝合手术,将有生命危险。但当时恰逢朱铁源博士不在院内,而送往市医院抢救则来不及,于是便由与朱铁源结对的童启程医生为其手术,而童启程也不负众望,在他的施治下,最终成功挽救了该患者的生命。

“在此之前,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鲜于文涛说,经过日积月累的结对学习,院内的许多骨干医生都已能独立完成在过去被认为是高难度的救治。

通过人才、设备、资源优势加大“输血”力度,增强“造血”能力,县人民医院管理水平及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于2019年11月以全市评分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二甲医院复审,其中,门急诊工作质量在此次评审过程中起到了标杆作用,受到了评审专家一致好评。

4年多来,在陈静带领的省人民医院专家团队的帮助下,县人民医院新开设5个特色专科门诊,并成功申报10余个省市级重点专科。

“在五峰的这段岁月是值得我一生珍藏的回忆,这里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从2018年驻点帮扶至今,转眼间已过去4年多的时间,陈静坦言:“虽然我心底知道我终将返回,但在离开五峰之前,想尽可能地为山乡人民的医卫健康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希望能为他们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对话

一次次选择留下只是在履行职责

——访省人民医院驻五峰医疗队队长陈静

放弃省城优渥的条件,选择从武汉来到山乡,一待就是4年,即使驻派期满之后,省人民医院驻五峰医疗队队长陈静仍然一次又一次地选择留下,为五峰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陈静自己却说,她只是一个在履行自己职责的平凡人而已。

记者:当初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决定前来五峰驻点帮扶?

陈静:平时在电视和新闻报道中也了解到很多边远山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而对比自己所处的环境,却拥有先进的医疗资源,这种差距时常引起我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在我接到单位征集消息的时候被告知,驻点需要急诊方面的专业人才,我觉得以我的工作经历可以胜任这一岗位,所以很快就作出了决定。

记者:您本可以在驻点帮扶期满的时候返回,为何选择继续驻守?

陈静:驻点帮扶工作的“延续性”很重要,作为帮扶医疗队的队长,很多工作的对接和沟通都是我在做,一旦中断或者换人,那么很可能要前功尽弃,我不愿意看到大家共同的心血就这样白白浪费。

记者:丰富的临床工作经历对您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陈静:基层工作经验首先对我个人是一种积累,在锻炼了工作能力的同时,也为我日后从事管理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我发表的论文中很多实证都是来自于我的临床工作经历。此外,临床工作让我有一种切切实实被人所需要的感觉,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记者:帮扶医疗队员平时为什么都尊敬地称呼您为“陈老师”?

陈静:跟我一起前来驻点工作的医疗队员们基本上是高学历的人才,平时从事的都是各个专科的“高精尖”技术活,我更多地是从精神上引领和带动他(她)们,时常与他们谈心,开“茶话会”。我的年龄虚长他(她)们几岁,其实我更像一个知心大姐。

记者:大家评价您的风格是一种“沉浸式”帮扶,如何理解?

陈静:这起先是一个玩笑,因为“沉浸”和我的名字“陈静”是谐音,有一段时间“沉浸”这个词变得很流行,大家也就这么叫了。另一方面,这意味着我和所有帮扶医疗队员的工作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让我觉得很荣幸。

来源 | 三峡日报

记者 |宋钰杰

通讯员 | 张祖政、周华

图片 | 由陈静本人提供

编辑 | 张平平

转载须注明来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