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仇英青绿山水画隐喻思想产生的缘由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御史流芳

编辑|御史流芳


(资料图)

孩童以“捉迷藏”的形式呈现,是日常的嬉玩打闹还是学习期间的偷’懒放松,引发观者的思考,

一团团卷云熔戏于巍山之间,仿佛在和峻岭低声耳语,沿着台阶径直而上,被云雾遮挡住的美景引人向往。

一泻千里的飞瀑宛如银白色的长绢,气势恢宏,在山石的包围之下,显得璀璨夺目。

近远两景的疏密对比,扩大了画面的张维持了画面的均衡,给观者带来高古的视觉感受。近景处的景象用来支撑画面的故与力事性与趣味性,中、远景占据的面积几乎可达画面的三分之二。

唯有这样,才能顺势表达出画面的隐喻内涵,若面积缩小,则不可意会其中的哲理思想

《觅·秘》作品中,山水的刻画居多,树石、人物、屋舍作为陪衬突出山水的主体地位。

山体的占据面积较多且体形较大,能够迅速抓住观者的眼球,画面由近推远,展现出磅礴气势,人物、糜鹿的体态娇小,动势有趣,映衬着千岩万壑。

宏观上依然以展露盎然生机的大自然为主线,用微观的陪衬物隐喻内在的哲理思想。

如若没有宾主的区分,画面将会失去中心点,使画面处于失衡的边缘,只有彼倡此和、互相照应,才能拉动画面的整体效果、带动整体美感,维持画面和谐。

开合法则关乎画面的气韵与律动,顾恺之的“置陈布势”原则,其中的“势”意指画面的整体走向、

开,意为开放、延展,合,意为合拢、含蓄。《觅·秘》作品中,具体物象也富有开合之意,郁郁葱葱的树木伸展着纤细的枝干,枝叶繁盛,此为开;

树干的根深蒂固,支撑着整个躯干,抱团聚拢,此为合。观于画面整体,构图的“三远”法中也渗透着开合法则,近景的引入、祈使为“开”,

“留白”的表面意思,留出空白,但内在寓意并没有那么简单,与语言文学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留白在山水画中,亦有“此处无画胜有画”一说,留有空白的区域,可以是云、水等表达画者情思的景象,因心造境,实现心画结合。

《觅·秘》作品中,在水和云的刻画中均采用“留白”的技巧,此时的“留白”就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将云水气息发挥得淋漓尽致

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细细感悟虚实法则的内蕴,更易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色彩是青绿山水画的灵魂,谢赫六法论中的“随类赋彩”这一评画标准,认真解读了中国画的赋色原则,

笔者正式创作前,对材料的选取进行了多样的尝试,首先,纸和绢的特性区别很大,仇英的多幅青绿山水采用绢绘制,多呈工致明莹之气,结合笔者的笔墨技巧。

于是采用半生熟的宣纸进行创作,之前的多幅作品也使用半生熟性质的宣纸,已经对纸的特性熟练掌握;其次,用笔采用狼毫勾勒、白云笔设色,根据画面的区域大小,选取合适的笔号;

最后,设色的颜料是绘画材料的重点,

笔者在创作过程中,力求色彩的创新性与多样性,捕捉大自然的光和色,发挥个人的主观性和想象力。

西方色彩理念充满哲理性,尤其在风景画中,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对照、间色和补色的映衬等等,都有道理可循。

因此,学习研究西方的色彩理论,与传统的青绿山水结合弥新,弥补画面的不足,

对近、中、远三个层次的色彩用罩染的方式进行区分,例如山石的赋色(如图4-7),用蓝、绿两种原色调和成柔和的间色,近远两处的山石颜色在间色中加花青、墨绿降低明度。

中间的色彩加藤黄、石绿拉开色彩差距,大效果营造出后,根据画面进行具体调整,有些甚至运用复色丰富、点缀画面。

除此之外,笔者在《觅·秘》中,对天空和水流进行赋色,调和山石草木的间色晕染天空、水面,融于画面整体,加深画面的纵深感。

通过具有层次感的莫兰迪色系,

色彩的装饰性。装饰意为修饰、打扮,而后发展至明朝,文人画兴起,绘画的内涵不断丰富“文人式装饰”成为绘画潮流,山水画逐渐呈现出文人审美的气息,文人情怀中充斥着装饰的别致韵味。

反映到山水画中,装饰性色彩使得画面变得明朗醇厚,耐人寻味。

《觅·秘》作品中,装饰性色彩的呈现主要侧重于占据画面大面积的山石景象,以蓝、绿为基调,添加黄绿、橙黄这种间色作为点缀,稳定冷暖关系。

在三矾九染的赋色过程中,逐渐拉开画面的层次,使色彩明度高而不跳跃,纯度鲜而不生硬,厚重中散发出清透的质感,素朴玄淡,韵味无穷。

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水面的表现多用“留白”和“纹样”技巧来表现,《觅·秘》中“黑色”的水面是画面的亮点之一。

也是笔者为了增强画面的稳定性,擅用的一种赋色手法,与黑色的远山形成上下呼应的位置关系,这种不同常理不合规律的赋色,彰显出固有的特色,散发出独出心裁的装饰美。

«——【·参考资料·】——»

[1}陈晓珊:《浅析仇英的青绿山水画风格一一以(桃源仙境图>》,《文艺生活》,2016年,第11期,

第138-140页。

[2]岑星品:《青山绿水一一浅谈青绿山水画》,《艺术探索》,2001年,第2期,第71-73页。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39-55页。

[4]仇庆年:《传统中国画颜料的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5-46页。

[5]单国强:《明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32-60页。

关键词: